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部署,十堰市卫健委以人才为核心,正式启动“十堰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人才培养项目”。该项目以三年为周期,通过系统化、精准化的培养体系,将培训全市各类医学专业人才2500人,着力破解基层医疗人才短缺难题,全面提升市县级医院服务能力,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
以人才为引擎,擘画高质量发展蓝图
人才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第一资源。十堰市卫健委紧扣《十堰市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实施方案》,以“人才强医”为目标,分类施策、精准培养。6月23日以来,市太和医院、市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等6家培训基地承办的2025年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人才培训项目陆续开班,首批300余名学员已分批次进入各基地培训。
本次培训覆盖全市各级医疗机构,注重培养“五类人才”,即“学科带头人”,聚焦市县级医院重点学科,选拔副高以上职称、55岁以内的专科主任,通过高端进修与科研实践,引领学科突破;“青年拔尖人才”,40岁以下的业务骨干,强化临床与科研双能力,培育未来医疗中坚力量;“薄弱专科人才”,对麻醉、病理等6类短板领域,培养具备中级职称以上人才;“紧缺专科人才”,对全科、儿科、精神科等10类专科人才;“县乡储备人才”,通过“托举计划”,为县域医疗储备学科带头人,推动分级诊疗落地生根。
在开班仪式上,市卫健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王海东强调,本次培训是响应国家战略、破解基层人才瓶颈的务实之举,各培训基地要聚焦需求精准施教,让学员把三甲医院的先进技术和规范流程带回基层;要依托医联体深化帮扶,建立“导师结对”与“闭环管理”的长效机制,打造可复制的“市级带基层”模式;要强化政策激励,将培训考核结果与绩效、职称评聘、进修学习、科研申报等挂钩,激发基层参与活力。
创新培养模式,打造立体化培训体系
为确保培养实效,十堰市构建了“基地+导师+多元教学”的立体化培养网络。市卫健委将定期评选优秀基地与学员,宣传典型经验,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培训基地建设专业化。依托6家市直医院,设立45类专科,分层分类开展培训。其中,市太和医院承担重症医学、麻醉等优势学科培训;市人民医院重点培养儿科、急诊紧缺人才;市中医院、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深耕精神卫生、中医药及适宜技术培训;市妇幼保健院培养妇科、产科人才;市西苑医院专攻感染性疾病防治人才培训。
培养方式多元化。理论实践相结合,集中授课涵盖领导力、科研等课程。临床培训实行“导师带教制”,通过3-12个月脱产进修或现场手术带教,提升实战能力。远程平台打破地域限制,共享优质课程。支持学科带头人赴北京协作医院进修,对标国内顶尖水平。
强基层惠民生,书写健康十堰新答卷
人才培养项目坚持“培养与使用并重”,建立科学考核激励机制。培训基地对学员进行理论与实操双考核,不合格者延长培训期,确保“真才实学”。
在市人民医院培训基地开班仪式上,市人民医院院长孙泽群以《浅谈科室精细化管理》为题,从学科规划、人才培养、科室管理等22个方面,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科室精细化管理的精髓,讲授了精彩的“开班第一课”。
在市中医院培训基地开班仪式上,沈峰教授、邱德胜教授分别以《中医外治法及其临床应用》《精神障碍诊断与治疗的界限》为题,系统讲解了中医外治法的理论基础及现代应用,探讨了精神疾病诊疗中的关键问题。
在市太和医院培训基地开班仪式上,学员代表李金云表态发言,将全身心投入,虚心求教,认真聆听每一位老师的讲解,仔细观察手术操作,用心记录典型病例,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未来,县域医院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能力将持续强化,疑难重症救治能力将大幅增强,从而有效缓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远”问题。
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人才培养‘输血’与‘造血’双管齐下,将显著提升十堰市医疗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随着项目的深入推进,十堰市将以人才为引擎,以创新为动力,在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画卷上,绘就“健康十堰”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