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至18日,我市实施临时性管控措施,因交通不便导致医疗急救存在客观困难。120电话接警情况如何?救护车特别是负压救护车够不够用?急危重症病人能否快速救治?针对这些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笔者走进市急救中心,探访临时性管控期间该中心是如何保障急危重症和发热病人急救需求的。
笔者走进120调度指挥室,听到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我们四个调度台从13日开始满负荷运转,调度员三班倒,白天夜里连喝水、上厕所的时间都紧张。”该中心调度指挥科科长黄宇飞介绍。
据统计,13日至18日,我市120调度台共接听电话1.7万余次,十堰城区日均急救出车达290余台次。其中只有10%的电话是真正需要急救的病人,其余九成电话是看病用药咨询、交通路况及用车查询、心理恐慌求助等,一定程度上占用了正常急救调度派车时间。
对此,市急救中心主任刘家敏及时向上级反映并提出建议。市卫健委13日发布了关于管控期间120救护车规范运行的五点提示,提醒群众非急救需求不拨打120急救电话,以保障急危重症伤病员院前救治、隔离人员转运和突发事件紧急医疗救援。
市疫情防控指挥部根据120急救实际状况,采纳市卫健委建议,16日安排投入400台防疫应急保障交通出租车,由社区管理人员联系安排,满足市民紧急出行、普通看病就医等需求。明确有急救就医需求的人员(孕产妇急诊分娩、婴幼儿诊疗、创伤、胸痛、卒中等急危重症诊疗服务),立即联系“120”急救中心,由“120”按院前急救管理办法调度救护车送至定点医院就诊。各大医院的胸痛中心、卒中中心、创伤中心、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危重儿救治中心等“五大中心”全天运转,为急危重症患者提供专业可靠的急救保障服务。
8月18日晚,某隔离点工作人员拨打120急救电话,称有一位怀孕4个月的孕产妇出现剧烈腹痛,情况危急,当班调度员立即调派市西苑医院急救站的负压救护车转运收治病人,并和隔离点工作人员做好对接,孕妇顺利送达医院,转危为安。“调度员要在接警中简明扼要做好解释沟通,快速判断快速派车,提升急救调度效率。”120调度台带班副主任朱剑反复告诫调度员们,同时积极与社区相关负责人沟通,引导市民非急救需求尽量联系点对点出租车,避免挤占和浪费急救资源,保障救护车尽快到达最需要的人身边。
我市现有急救中心(站)150家、救护车360台,其中289台普通救护车主要进行院前急救与院际转运,另外71台负压救护车可为防疫急救提供保障,而在2020年时,全市仅有1台负压车救护车。这得益于近两年十堰城乡急救体系的全面发展。
“十堰急救特色就是全市大联动:市、县120调度指挥联动,市县乡、陆空水急救联动,城乡负压救护车、普通救护车紧急救援联动,十堰与周边豫、陕、渝城市急救联动。”刘家敏说,多年来形成的急救联动机制,成为我市完成急危重症救治、紧急医学救援和疫情防控转运任务的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