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17号提案的答复

索引号
011081301/2022-49110
主题分类
卫生
发文日期
2022年09月22日 10:29:02
发布机构
市卫健委
文号
关于对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第17号 提案工作的答复

委员您好:

您在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带动全域经济发展》的提案已收悉。我单位领导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结合市民政局、市发改委、市文旅局和市医保局等会办单位意见,特别是针对您和朱主席一行6月16日专题对17号提案进行督办时提出的意见建议,我们进行了认真梳理,修改完善了办理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医养结合带动全域经济发展工作的现状和进展

  (一)医养康养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十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养结合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卫老龄发〔2019〕60号)、省卫健委等部门《关于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若干措施》(鄂卫通【2020】51号),我市也先后出台了《十堰市城区养老设施专项规划(2015-2030年)》、《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关于落实社会养老机构一次性建设补贴和床位运补贴的通知》、《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堰市加快构建“主三大五新”现代产业体系实施方案的通知》(十政办发[2022] 5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堰市“一主三大五新”现代产业体系“链长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十政办发[2022]6号)、《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调整完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作专班的通知》(十办发[2022]3号)、《十堰森林康养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文件,将医养、康养、武当山品牌建设等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其中医养、康养产业发展被列为大健康、大旅游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链建设的重要内容,分别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链长”,市卫健委、市文旅局、市民政局等单位为成员单位的产业链建设工作专班。遵循“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兴办、市场运营”的原则,初步建立了社会养老、医养结合、旅游康养、文化康养等服务体系。2021年从加快推进医养结合“放管服”改革、加大医养结合政策支持保障力度、加快医养结合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完善政策措施,促进我市医养结合快速发展,我委又与市民政、发改等部门出台了《十堰市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实施方案》。简化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优化审批流程和环境,设置审批与执业登记“两证合一”;市县分级统筹,积极探索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整合、服务衔接,完善硬件设施,充实人员队伍,重点为失能的特困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举办医养结合机构,并按照规定享受税费、投融资、用地等有关优惠政策;深化医养签约合作,按照方便就近、互惠互利的原则,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的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的签约合作。截至目前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提供签约服务145对,医疗机构为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提供签约服务575对。

  (二)养老政策体系逐步健全。我市养老服务规划、政策等制度建设不断推进,出台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新建住宅小区配建养老服务设施“四同步”实施办法,修订完善养老机构建设运营补贴标准,梳理形成2021年版养老服务领域政府扶持政策清单,启动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2021-2035)编制工作,其中: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康养医养结合”作为重要板块,从政策供给、项目扶持、实施路径等方面进行规划和明确;养老机构收住失能对象每床每年的运营补贴标准从1200元提高至1500元。2021年,我市完成了25个农村互助照料中心提档升级、52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6个街道级综合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2所农村福利院和3所普惠型养老机构建设。截至2021年底,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69%,机构养老床位达到2.67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3.8张,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老年人周边、身边和床边的养老服务网络不断完善。

  (三)加快医养结合机构建设。鼓励医疗机构兴办养老机构和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扎实推进医养结合机构重点项目建设。国药东风花果医院投资3980万元的康养大楼已经竣工投入使用,“艳湖社区医养中心”正式营业开展社区医养结合、居家医养结合服务,为周边老人提供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开展全托、日托、临时托养,提供健康管理、生活照料、老年营养餐、阅读、棋牌、养生体验、文化娱乐、疾病医疗、疾病护理、慢病康复、心理抚慰等服务;提供居家医养结合服务(助餐、助洁、助浴、助医、助行等);加快推进十堰市老年人养护中心项目,市人民医院老年人养护中心项目,占地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拥有养老床位579张,医疗床位100张,总投入近2亿元;推进国药东风总医院拟投入3亿元的康养项目尽快落地。

(四)医养康养结合产业多元延伸向好发展。

1、大力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严格落实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基本上建成了体系完整、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运行高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实现了每个乡镇有一所标准化建设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街道至少有一所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常住人口大于200人的行政村至少有一所承担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村卫生室。县和市域内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按常住人口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加快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和医联体建设。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促进形成多元办医格局。推行精准医疗,发展高端医疗,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向老年护理、康复等薄弱领域发展,满足多元化服务需求。发展健康管理服务。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专业健康管理机构和品牌,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展健康管理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开办健康体检、专业护理、心理健康、母婴照料和残疾人护理等专业健康服务机构。拓展预防保健服务。发展基于基因检测的早期筛查与诊断,支持开展个性化预防和治疗服务。支持医疗机构综合运用现代分子医学、细胞免疫学、功能医学及临床医学等医疗技术和方法,对引起慢性疾病的重大风险因素进行风险评估、风险干预、筛查防治和健康管理。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将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有机整合,为签约对象提供综合、连续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2、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加强市中医医院能力建设,服务半径进一步扩大。推进国医堂建设,强化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各级中医医院强化中医药综合治疗,为患者提供方便、高效、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大力发展中医养生保健和特色康复服务,积极拓展中医药服务新业态,发展中药资源可持续发展。加快中医药科技进步,深入开展继承挖掘,为提升健康水平和防病治病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完善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满足各类各层次人才需求。推进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发展。充分挖掘利用道教医药、道家武术、道教膳食等养生文化资源,为广大游客提供多元化体验定制服务。加强中医国医堂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兴办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经络按摩馆、太极运动馆、养生馆、药膳馆等,开展中医特色治疗、康复理疗、针灸推拿、药膳、情志养生等服务项目。促进中医药与健康养老、治未病、旅游文化等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中医健康养生基地。

3、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在“61”产业强农计划的强力推动下,全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迅速,目前,总面积已超过100万亩,有11个中药材品种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中药材品牌获得中国驰名商标认证,9个中药材品牌获湖北省名牌产品称号,房县北柴胡通过国家GAP认证。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61”产业强农计划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从资金、税收、用电、用地、金融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扶持政策。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已累计奖励中药材标准化基地200余个,中药材经营主体100余家。

4、全力打造武当品牌,助推医养康养产业发展。武当山是我国著名的道教圣地,5A级旅游景区。“十二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将打造武当品牌,纳入构建“一主四大四新”新型产业体系的战略部署和建设“中国武当药谷”发展目标,不断探索“康养+文化”以和养生、“康养+体育”以动养生、“康养+医疗”以疗养生、“康养+森林”以气养生、“康养+餐饮”以食养生,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成立了武当中医药集团。由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牵头,三级、二级综合医院中医科,基层国医堂和中医药企业参与,将其作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改革补短板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挖掘整理创新包括康养产业发展在内的武当中医药文化、道教医药和适宜技术疗法,作为核心内容,搭建一个集事业产业发展的综合性平台。二是探索实践武当中医药文化融入医疗卫生服务。市太和医院兼并武当山特区医院,建设现代化康复养生医院—“太和医院太极湖院区”,与武当道教协会合作,建成了“太和养生中心”,专业团队不断研究、实践经络、功法、药膳等养心养生养老方法。该院先后创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单位。十堰市先后成立了神农武当中医药研究所等四个研究所,加强对武当道教医药的研究、开发、应用。截至目前,已挖掘、整理各种单方、验方155种,整理出版了《武当山药用植物》、《中国武当医药秘方》、《黄帝内经十二经脉》,编撰出版《中国武当中草药志》(陈吉炎著)。市卫健委党组书记曹博同志深入调研,撰写了《推进中医药与道医药整合发展,做强十堰武当中医药品牌》文章,提出将武当道教医药正名为武当中医药,整合资源,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将“武当道医、道药和养生”全面融入“武当369”文化体验品牌,引导游客自发感受武当文化、研习武当武术、品尝武当膳食、体验道教医药、向往武当养生,形成集文化、武术、医药、养生保健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打造国际化的武当道教养生示范基地。力争将其打造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品牌,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5、支持引导养老服务企事业单位整合特色医疗、文旅、康养、宗教等优质资源,提供专、精、特、新多样化养老服务。打造特色医养结合业态,扶持国药东风花果医院发展针对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康复护理的特色养老业务,引导蓝山郡社区医院举办中医+养老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开发宗教特色养老业态,支持龙泉寺兴办佛文化主题养老机构,培育武当道教养老养生主题机构,满足信教人士养老需要。发展特色旅居养老业态,引导2家养老机构拓展旅居养老业务,实现旅居中养老,养老中旅居。培育打造康养综合体,谋划设计地产、医疗、养老、旅游、养生等多元素一体的养老项目,目前已引入投资运营主体。2021年,全市3个医养结合、旅居类项目被纳入国家普惠养老城企联动项目支持范围,争取到中央补助资金 178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1.5亿元,养老产业版图进一步扩大。

6、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旅游业。十堰市拥有武当山、丹江水、汽车城三张名片,森林、空气和水是特有的绿色福利,是非常适合人类避霾避暑避寒、养生养心养老的理想康养旅居目的地。优质的自然环境资源、传统的道教养生文化、著名的中医药产地、富集的医疗资源是发展医养产业具有的得天独厚优势。汉十高铁沟通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旅游圈、串联长江经济带和汉江生态经济带,将促进十堰与“一带一路”有效连接,从而拉近十堰与北上广等全国大中型城市乃至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时空距离。这些优势借助交通便利,为把我市打造成为国际国内文化旅游康养高地创造了条件。森林康养旅游是以森林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促进大众健康 为目的,利用森林生态资源、旅游资源、食药资源和文化资源,与医学、养生学有机融合,开展保健养生、康复治疗、健康养老、休闲度假、观光旅游、体验服务活动的总和。全市拥有林地总面积193.61万公顷,森林总面积173.57万公顷,均居全省第一;全市森林覆盖率73.29%,全省第二,高出全省31.45个百分点,高出全国50.25个百分点。有32个国有林场、12个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5个风景名胜区、6个湿地公园、14个森林公园、10个地质公园(国家级3个、省级7个)、58个依托森林资源建设的A级景区、71个森林资源富集的乡镇、413个森林资源富集的村。60个村进入国家森林乡村行列,11个乡镇、292个村分别获得省级森林城镇和绿色示范村称号,具备发展森林康养旅游的主要分布在18个国有林场和森林资源富集的镇村,有可利用面积近2万亩,现有房屋面积33万平方米,度假酒店、民宿、木屋床位数近2000张。2021年,十堰进入全国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建设市,全国仅有3家城市入围。竹溪县等4个县市区、野人谷镇等9个乡镇、东沟村等10个村、太和梅花谷等18家基地分别评定为市级森林康养旅游试点县、试点镇、试点村以及森林康养旅游基地。“十四五”以来,我市积极践行"两山"理念,实施"“健康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按照国家省市相关工作部署, 大力发展森林康养旅游。十堰发展森林旅游、森林康养带动和促进了核桃、茶叶、中药材、猕猴桃、橄榄油等为代表的山区特色产业,开发了一系列森林康养食品、饮料等特色产品。改善了当地的交通、通讯和住居环境,吸引了北京、陕西、上海、 广州等外地游客来基地度假康养。形成回引效应,不少十堰籍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开展森林康养产业创业,带动全市10万余人参与康养产业,当地居民实现就地就近就业。2021年11月26日,"中国康养旅游城市百强榜单”正式发布,十堰位列榜单第19位。截至目前,全市已拥有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市1个、试点基地10个;市级森林康养旅游试点县镇村23个、基地18个,正在建设基地12个,森林康养旅游投资超过10亿元,森林康养、森林旅游游客超500万人次,综合收入近100亿元。

二、下一步工作意见建议

一是完善多元投入保障机制。将医养结合机构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二是加强医保政策支持力度。将居家和医疗机构安宁疗护治疗、护理、检查检验、关怀慰藉、生活照料等费用逐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长期护理保险以及其他补充医疗保险范畴。三是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四是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建设。五是大力宣传推介。六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游客、养老疗养人群在农村生活便捷、无后顾之忧。  

  


                                                     十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2年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