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富超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全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让签约惠及百姓呵护健康》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情况
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结合实际,致力创新,以实现医疗卫生工作由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重大转变为目标,全面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全市组建家庭医生团队1265个,一般人群签约155.2万人,签约覆盖率44.3%,其中重点人群签约72.6万人,签约覆盖率60.1%。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数68.34万人、签约率81.9%,基本实现应签尽签,残疾人、低保五保。计生特殊困难特殊家庭等全部实现应签尽签。
二、主要做法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深化医改和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基层卫生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是基层首诊的关键,同时也是推进健康十堰建设、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目标的重要举措。2017年11月,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全面启动,下发《十堰市2017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活动实施方案》,统一制订了签约基本服务规范和基础服务包,明确签约服务内容,实行签约“16免11减”优惠措施。推进家庭生签约以重点人群签约为突破口,以健康管理服务、公卫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主要内容,建立互联网+签约服务平台,结合健康扶贫、义诊咨询、公卫体检、上门随访等工作开展签约服务。
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实做细,在政策支持和内涵建设强举措。一是初步建立经费保障政策。各地除从基本公卫经费中按人均不少于5元用于签约服务外,争取医保财政资金支持。如竹山县、郧阳区、丹江口市分别从医保基金或财政资金中按人均10元支持签约服务。将签约人群服务数量、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考核结果,与团队成员的收入挂钩,鼓励多劳多得、优劳优得。提高了医务人员与群众签约的积极性。二是搭建信息化智能化签约平台。运用“健康之路小微社区”建设网上签约信息平台,运用手机 APP 实现居民对家庭医生团队的选择与实施在线签约。将健康之路与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打通实现信息共享,建立“互联网+签约服务”平台。三是构建“4+N”家庭医生团队,建立“三医一护”(全科医生、公卫医生、乡村医生、护士)为主体,吸纳专科医生、药师、健康管理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医学营养师等参与其中,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团队。四是建立专家库为家庭医生提供智力支持。利用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市三级综合医院、二级医院、专科医院分别选派30名、20名、10名医务人员,市区疾控中心选派10名健康管理师加入家庭医生团队组建,构建“签约家庭医生+专家团”,让家庭医生提供服务接地气,面对患者有底气,遇到难题有后援,转诊服务有接应。五是建立帮扶协作机制,加强技术支撑。市太和医院、人民医院、国药东风总医院等三级医院对口帮扶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2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根据社区需求定期选派专家到社区坐诊,每周派专家下社区不少于两个工作日,在社区医院开展教学查房、会诊带教、学术讲座,帮助提升医疗技术水平,为签约服务提供技术支撑,提高居民签约积极性。
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做实做细,在增强签约服务吸引力上下功夫。实行签约“16免11减”优惠政策,涵盖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初步统计全市各级医疗机构共减免签约对象诊疗费用约800万元。竹山县强化优惠政策实行“16免16减”,为签约服务对象减免医疗费用128万元,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在就医方面,大医院给家庭医生预留专家号、预约挂号、预留床位,方便签约居民就诊和住院。在转诊方面,大医院建立急危重症就诊绿色通道,预约检查住院,优先安排手术,在诊疗项目上给予减免优惠,体现出与非签约对象的差别。对康复期、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患者及时下转基层。在诊疗方面,实现影像、心电、检验、病理、消毒供应等共享,让签约居民按基层的收费标准,享受二、三级医院的服务。在用药方面,允许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不超过20%的非基本药物,保障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用药需求,保证下转病人在上级医院使用的非基药能够继续使用。对有条件的居民推行智能医疗设备,居民在家自测血糖血压数据自动上传,公共卫生人员在线监测、指导,实现双方互动、服务互助,在网上完成服务项目。在乡村配备“健康扶贫专员”,为贫困慢性病患者提供健康管理、咨询、配药,随访等服务。
三、下一步工作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整体推进顺利。但在实践中还存在一些困难和不足需要不断改进。例如,部分市民对此事认识不够,觉得服务内容还很基础,少数对家庭医生服务“不理解、不信任、甚至不接受”,又如,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导致供方签约机构和签约团体积极性不高,及时跟进服务或履约服务质量还不高,以及全科医生数量不足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将再加举措加以解决。一是加强签约服务顶层设计,完善综合保障政策。科学合理确定签约服务工作目标,不盲目追求签约率,按照“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的服务原则,进一步将签约服务工作做实做细做深入。
二是在资金保障上,争取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年费,提高基层签约服务积极性。科学测算确定签约服务多渠道筹资机制,各县市区拟按照常住人口人均100元筹集签约服务年费,公卫经费承担50元、医保基金、财政资金各支持20元,签约居民收费10元,充分考虑城市与农村居民医疗与公卫服务实际需求的不同,实行差异化管理,争取医保资金,财政资金对签约服务的支持,合理调整与签约服务相关的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等。
三是研究制定《关于改革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实施方案》征求人社、编办、财政、医学院等部门和院校意见后,由市政府办下发。工作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立适应行业特点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基本健全适应全科医学人才发展的激励机制,全科医生职业吸引力显著提高,城乡分布趋于合理,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全科医生与城乡居民基本建立比较稳定的服务关系,注册全科医生增加到700至1000名,城乡每万名居民拥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依托湖北医药学院共同做好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工作,建设全科医学学科专业,成立全科医学教研室、全科医学系或全科医学学院,培养本科及以上医学全科医生。扩大全科医生转岗和在岗规范化培训实施范围,将二级及以上医院有关专科医师和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纳入全科医生转岗和在岗规范化培训,有针对性开展实用性强的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项目。
四是在服务包调整上,根据签约居民需求,研究制定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等人群中高级服务包,丰富签约内容,调动签约居民积极性,更好地落实签约居民健康管理服务。
五是在履约服务上,采取多种措施,在就医、转诊、用药等方面对签约居民实行差异化政策,在多、快、好、省上体现签约服务价值。
六是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建立规范签约和有效续约综合考核评价体系,重点考核服务质量、满意度、知晓度、基层首诊比例以及居民医药费用控制等内容,考核结果与团队和个人绩效分配直接挂钩,签约服务费和个性化服务费不纳入绩效工资和其他应得的奖补经费总额,提高家庭医生服务团队工作积极性。
七是探索完善服务模式,为签约居民提供全程服务、上门服务、错时服务、预约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服务,从服务方式上,增加群众获得感强的服务项目,在开发区试点签约服务模式,取得成效后在城区及县域逐步试行推广。
八是为基层卫生机构的家庭医生团队装备智能随访包,上门体检随访自动上传数据,减少工作量,提高服务效率,给签约服务提速增效。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仅是医疗卫生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也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有效途径。我们将通过深入研究实践,探索建立健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促进医疗资源下沉,让群众患病后第一时间问诊自己的家庭医生,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有序就医格局,最终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合理就医秩序。
十堰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18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