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湖北省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加快推进我市中医药强市建设,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委牵头起草了《十堰市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公众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和方式提出反馈意见建议:
1、电子邮箱:437644783@qq.com
2、通信地址:十堰市北京南路35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医科(邮政编码442000)。联系电话:0719-8117021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1年5月19日。
附件:《十堰市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征求意见稿》
十堰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1年4月19日
十堰市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湖北省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加快推进我市中医药强市建设,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行动目标
对标高质量发展、健康十堰建设和“十四五”规划、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补齐中医药公共卫生体系薄弱、中医特色和服务能力不强、基层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名中医人才队伍建设滞后、中医药产业贡献度不够等短板,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管理体制和政策机制,统筹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教育、科研、产业和文化建设,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全力打造并形成武当中医药品牌,基本实现由中医药资源大市向中医药强市跨越。
到2023年,中医药全面参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防治传染病能力显著提升;武当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理念深入人心;市级三级中医医院建成区域高水平中医院,县级中医医院建成县域中医诊疗中心,综合医院和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科并全面参与临床诊疗服务,基层“国医堂”提档升级,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药服务基本普及;创建一批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和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中医药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对生物医药产业的贡献度显著提高;实现人人享有基本中医药服务。
二、重点任务
(一)优化中医药服务体系行动
1.充分发挥武当中医药集团牵头作用。加强统筹,倾斜政策,整合资源,将中医医疗机构作为“十四五”规划优先发展对象,做优做强市级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结合创建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和“323”行动,打造鄂豫陕渝毗邻地区中医高地,全力创建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加强县市区中医医院建设,补齐短板,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打造县域中医医疗中心。完成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科和中药房标准化建设。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具有特色优势的中医医疗机构(肛肠、骨伤、妇科、儿科等),鼓励连锁经营。优先发展传统中医诊所,构建“中医诊所在身边”和“15分钟可及”的纯中医服务格局。鼓励公立医院中医类别医师参与传统中医诊所服务。提供中医养生保健企业登记经营范围使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规范表述。大力发展互联网中医药服务。
2.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提档升级,以院(中心)为单位中医药人员比例占医药人员比例达到20%以上,能提供15项以上中医药技术服务。 村(社区)卫生室建成中医综合治疗室,拥有至少1名能中会西的基层医务人员,能开展6项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实现中医药在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中的全覆盖,推动中医药与医养结合、安宁疗护相衔接。
3.创新中医医联体建设模式。积极构建“区域+专科专病”点面结合、全专互补的新模式。由市、县中医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牵头区域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形成市-县-乡镇(社区)联动发展模式,建立长效、常态的发展模式和医联体平台;由市级以上中医临床重点专科牵头,建设一批市级中医专科专病联盟,在技术支持、人才培养、资源共享、服务衔接等方面进行合作建设,提升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
(二)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行动
1.发挥中医药在公共卫生应急中的独特优势和作用。按照平战结合的要求,组建市级中医疫病防治队(紧急医学救援队),建立中西医协同救治和中西医联合会诊制度,促进中医药深度介入传染病防控和临床救治,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市、县中医医院规范设置发热门诊和中医药传染病病区,实现常态化、规范化运转;加强感染性疾病科、急诊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和肺病科建设,确保发挥重大疾病监测哨点功能。加强中医防治传染病经验整理,挖掘古代医学典籍,优化古代经典名方,筛选有效的方药。积极创建省级区域中医紧急救援基地。
2、打造区域中医药临床高地。聚集重点优势领域,以提升中医疑难重症中医临床诊疗能力和水平为核心,建设区域中医药临床高地。重点支持中医肝病、中医肿瘤、中医外科、中医针灸推拿和康复等优势专科建设,建设一批中医临床重点专科、特色优势专科和中医非药物疗法示范中心。建立中西医临床协作长效机制,完善中西医会诊制度,推进多学科联合门诊、中医医师参与西医病房查房、成立联合病房等,构建中西医一体化服务模式,力争在肿瘤、内分泌、康复等专业领域形成一批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聚焦心脑血管、糖尿病等慢性病和伤残及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实施中西医结合康复培育工程,开展中医师康复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一批中西医结合康复诊疗规范,推进中医药技术方法与现代康复医学的融合,促进中医康复服务水平提升。以解决老年人临床需求和改善老年人生活质量为切入点,推进中医药技术方法在养老服务中的推广应用,加强中医药医养结合建设。推进互联网中医医院建设,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提高优质中医资源可及性和服务效率。
3.提升中医药治未病服务能力。推进临床与治未病有机融合,以中医医联体为基础,以医疗机构学科特色为依托,建设市、县治未病示范中心,梳理总结中医治未病理论和技术方法,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健康状况,建立治未病基本处方库,在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慢性病患者等重点人群中推广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梳理武当医药养生理论和技术方法,打造集自我保健、疗愈与康复于一体的“武当健康管理”模式,推广武当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普及起居调养、药膳食疗、太极拳、健身气功(如八段锦)等养生保健方法,打造武当中医药养生和治未病品牌。探索建设武当中医药特色示范学校,推广中医传统体育保健项目,增强学生体质,降低青少年肥胖发生率。结合“323”青少年近视防治,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医药技术研究,降低青少年近视发病率。发挥中医药形神并调的独特优势,做强精神卫生专科,为“323”解决精神卫生问题贡献力量。
(三)推进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行动
1.突破性发展中药制剂产业。支持医疗机构研发、使用和推广中药制剂。经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医疗机构配制的中药制剂可以在指定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使用。依托武当中医药集团,建设区域中药制剂研发(熬制配送)中心,形成统一规划、集中生产、统一管理、按需调配的中药制剂管理模式。制定经典名方、名老中医验方和民间验方目录,推进成果转化。根据中医药特点,卫健委会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应用传统工艺配制的、疗效确切、安全稳定、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遴选确定可调剂品种目录和使用单位,推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的应用和发展。
2.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业。成立中医养生保健质控中心,推出一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为社会举办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提供技术支撑。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规范的养生保健机构,重点培育技术成熟、服务规范、信誉良好的中医养生保健集团或连锁机构。鼓励中医医疗机构为养生保健机构提供技术、人才支持。推进中医药与养老产业、中药材种植产业、文化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医养结合、度假养生、食疗养生、森林康养等多种形式的中医药健康旅游,巩固提升“问道武当、我要健康”的武当特色旅游品牌。争取优惠政策,扶持一批非医疗、有影响的武当医馆(养生馆)、药膳馆、体质调理馆等养生保健机构发展。
3.助力发展道地中药材种植业。搭建武当中医药集团事业产业综合发展平台,打通种植到使用链条,以公立中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优先采购相关中药饮片为引导,衔接起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作用等环节,促进道地药材种植、生产、加工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积极扶持武当道地药材及大宗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集群,助力拳头产品和知名品牌打造,为保护和发展特色产地中药材、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作出贡献。
(四)建设中医药人才高地行动
以中医思维和临床诊疗能力培养为主线,努力培养一批中医药教学、科研、临床、产业骨干和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技能工匠、复合人才和实用人才。
1.鼓励中医药人才引进。实行中医药人才倾斜政策,将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中药学等专业列入年度人才和招聘紧缺急需专业,将符合条件的中医药领军人才纳入“武当人才支持计划”,落实相关待遇。对中、高级职称和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按有关规定落实优惠政策。
2.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机制。借助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建立选派人才到北京等知名中医医院学习进修长效机制;加强实施国家“歧黄工程”、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人才培养项目、院士工作站的绩效评价,建立聘请国医大师、知名中医专家授课、坐诊、带教制度,选拔一批优秀人才;加强武当中医药资源的挖掘、整理,打造武当中医药学术流派,推出一批优秀传承人;加强中医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建设,力争创建为国家、省示范基地,夯实中医药后浪人才基础;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师承培养工作,实行公立医疗机构副高以上中医(药)师每年至少带徒不少于1人制度,并纳入年度考核;建立中医临床会诊带教制度,加强对初、中级专业人员的培养,构建执业中医师人才梯队;建立“中医学经典”、“西医学中医”人才培训基地和年度培训计划,实现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开展临床类别医师中医药知识培训和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加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基层医疗机构能西会中人才培养,允许非中医类别医师通过学习考核后提供中医服务;支持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提档升级,继续做好中医专业村医培养工作。发展职业教育,探索加大中医药健康服务业、中药产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
3.健全中医药人才评价激励机制。按照“两个允许”要求,完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深化中医药人才评审、使用改革。按照国家和省规定,做好我市中医药人才表彰工作。
(五)弘扬武当中医药文化行动
1.挖掘和传承武当中医药文化精髓。加大武当中医药的整理挖掘、传承传习、宣传阐释力度,加强技术、理论再创新,支持建设武当中医药博物馆。将具有原创性的武当中医药项目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予以保护。搭建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道医学术传承平台,遴选一批理论经验、经方验方、适宜技术和养生保健方法。加强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实施数字化、影像化记录保护。支持中医学术流派建设,县级以上中医院至少建设一个中医学术流派研究工作室、一个老药工传统技艺工作坊。开展中医药传统医术“武当探秘”工程,挖掘筛选100个民间独门绝技、绝方、确有疗效的偏方、食疗方等,加强搜集、筛选、开发和传承,筛选引进外地优秀的专项技术、技法,推介50个确有专长、医德高尚的民间中医。
2.加快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整合现有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等各类中医药科技资源,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医院+N”联合推进中西医汇聚创新。支持建设中医药成果转化、应用示范平台,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加强中医药参与重大疾病预防、临床诊疗、康复等研究,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3.弘扬武当中医药文化。把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我市文化发展规划。把中医药文化建设纳入中医药机构建设发展目标和评价指标体系,在建筑风格、环境建设、管理理念、制度建设等方面体现中医药文化底蕴和特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因地制宜建设木本草本结合的中药“百草园”。推动武当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与现代健康理念、健康生活、运动健身、合理膳食和心理健康全面融合,研发一批武当中医药文化产品。通过开展中医药科普知识巡讲、打造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中医药文化主题公园等多种形式,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营造了解中医、热爱中医、发展中医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强化体制机制保障
(一)统筹推进中医药全行业管理。成立市、县中医药强市(县)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统筹规划、协调调度和重点工作安排,建立跨部门协同协作机制,督促有关部门履行中医药发展管理职责,及时解决中医药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各有关部门制定实施中医药相关政策措施要充分听取并吸纳中医药主管部门的意见。要完善市、县政府中医药管理机构,配备中医药管理人员,强化行业管理、监督职能。
(二)完善支持保障机制。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发展多元投入机制。统筹用好中医药、科技发展、人才建设等专项资金,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改善中医医院办院条件;支持中医药村种植、生产及加工;落实土地、税收、金融等优惠政策。落实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医保政策,在支付方式改革中体现鼓励中医药服务和使用。争取倾斜政策,将适宜的中医诊疗项目、中医药适宜技术、中药品种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医保支付范围,落实取消药品加成不含中药饮片政策,适当提高中医优势病种医保报销比例,促进中医药临床应用。实施中医药差别化价格调整政策,增加中药药事服务费等中医药特色收费项目,提高针灸、推拿、骨伤等中医药特色医疗服务价格。健全以中医药特色优势评价为主导的中医医疗机构评审评价、绩效考核和综合监管制度。
(三)加强督导考核。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情况纳入党委和政府绩效考核,重点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督查计划,加强跟踪落实和督查问效,强化考核结果运用,确保各项任务落地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