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二五”期间基层卫生工作成效
——农村卫生工作基础有效夯实
(一)筑网底保基本
1、政府主导,持续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市政府连续7年把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纳入政府十件实事,各级财政、村集体投入村卫生室房屋建设、改造资金累计达3270万元。2012年至2015年,相继开展了移民新村、重点贫困村及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项目,累计新建、改扩建村卫生室708个,占全市村卫生室总数的37.4%。通过以建促创有力推动了全市“五化”村卫生室建设,全市累计建设“五化”村卫生室1083家,占村卫生室总数的57.3%,村卫生室公有化率增加23个百分点,村民就医就诊环境得到显著改善。
2、定向委培,不断优化村医队伍。我们抓住国家和省有关医学类中职生教育的激励政策机遇,从2012年至2015年采取“订单式”定向委培模式,委托市医药卫生学校免费为县市区定向培养具有中专学历、26周岁以内的乡村医生,学成后回村服务。4年间累计免费定向培养村医669人,占全市现有村医的28.9%,优化了村级队伍的年龄、学历结构,开辟了乡村医生后备力量培养的新道路。
3、落实政策,确保村医工资待遇水平。借助医改实施,不断调整村医的收入结构,加大财政投入,落实各项村医补偿政策,确保各项补助经费全额发放,直达村医各人账户。至2015年,全市乡村医生人均年收入达到2.88万元,高于省级规定2.2万元的要求。其中基本药物补助按每村不低于5000元发放,村均7850元;基本运行费每村固定3650元;一般诊疗费按就诊一人次补助5元,村均为1085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按工作量考核后发放,村均为6500元。同时,多渠道增加村医收入,鼓励乡村医生开展中医药服务,引导乡村医生开展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等服务,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增加服务收入。
(二)壮体系强基层
1、基层卫生机构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各地依托国家省基层卫生建设项目,争取本级政府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累计突破1亿元大关,其中,中央和省项目资金6506万元,各级政府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筹措资金4083万元。新建或改扩建乡镇卫生院40家、建设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188套,标准化村卫生室521个。
2、以抓创建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从2010-2012年在全市开展“百镇千村示范卫生机构创建”活动,2013年以来开展“四化”乡镇卫生院和“五化”村卫生室创建活动,引导各地以创建活动为契机,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农村卫生机构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28家乡镇卫生院被评为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257家村卫生室被评为省级示范村卫生室。成功创建54家湖北省“四化”乡镇卫生院,其中全省“十佳”乡镇卫生院2家(郧西县羊尾镇、上津镇卫生院);1083个村卫生室达到“五化”标准。
3、以培训强队伍提素质。全面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依托省级培训项目, “十二五”期间,通过参加全省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培训班、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人员培训班,及市级临床及社区实践等培训,累计培训乡镇卫生院管理人员、业务骨干人员980余人次,与华医网合作搭建远程教育平台,累计培训乡村医生7900余人次。培训社区全科医师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870余人次,有效了提升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素质和岗位服务能力。
4、以医责险抵御基层医疗风险。落实基层医疗责任保险制度,2014年开始全市109个乡镇卫生院、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1765个村卫生室、76个民营医疗机构购买了基层医疗责任险,投保金额达到390多万元,初步建立起了医疗责任风险第三方承担机制,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医疗风险。
(三)转模式建机制
以巩固完善基层运行新机制为契机,全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转变服务模式,增强内生活力。以居民健康管理为主要内容,大力开展“家庭医生进万家”活动,实施乡村医生与村居民签约服务。全市有110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机构112个、1747个村卫生室开展签约服务,1918名村医完成农村47.7万户家庭签约,签约人数达到162.6万人;城市社区组建家庭责任医师团队222支,签约家庭10.3万户、30.3万人。为居民提供健康责任制管理,使辖区居民享受到有效、便捷、经济的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取得较好成效。
探索了基层卫生与社会化养老相结合的“医养融合”服务模式。全市10家乡镇卫生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医养融合”试点,采取开设老年病区、托管养老院、开设老年护理院等多种形式开展养老和康复服务,探索开展“日间照料,居家养老”等医疗服务和养老护理相结合的服务模式,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在资源上的有效融合、在服务上优势互补,形成共同发展、互惠共赢的新局面。郧阳区城关镇卫生院和张湾区东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的以医为主的医养融合试点2014年起开始运行,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初步探索了县级医院托管乡镇卫生院的模式,郧西县、竹山县的县级医院共托管乡镇卫生院24家,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进行支持与帮扶。
一是科学规划,着力打造社区卫生服务“15分钟服务圈”。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方便居民就医的原则,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服务站为辅的建设原则,重点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着力打造社区卫生服务“15分钟服务圈”。采取“两个同步”的措施,即城市新建居民区,社区卫生服务设施要与居民住宅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目前我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达 28家,其中城区1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已达到135家,其中城区79家。
二是开展创建活动,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涵建设。在初步构建起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实现全覆盖后,2010年组织开展了社区卫生机构“达标升级”活动,2012年以来开展社区中心“一堂一室一屋一科”(即国医堂、标准化诊室、健康小屋、公共卫生科)标准化建设,城区达标率100%,2014年以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活动,通过提档升级,加强了原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更新。十二五期间,茅箭区、张湾区先后创建为国家级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共创建国家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省级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家,省级甲A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5家、甲B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家。
三是突出社区卫生服务的公益属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公益属性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得向单纯的医疗型机构发展,以社区、家庭和居民为服务对象,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贫困居民等为服务重点,主要为辖区居民提供国家免费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自实施新医改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数量、质量和满意度稳步提升,社区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同时,提高对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的认识,通过医保的杠杆作用,推进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服务,逐步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格局。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落实
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执行情况在十二五期间有较大程度提高,项目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资金管理进一步规范,服务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自2009年实施新医改后,基本公卫补助经费从2009年人均15元增加到2015年人均40元,国家省市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补助逐年增加,全市累计建立电子健康档案295.9万份,电子档案建档率达到84.1%。累计管理65岁以上老年人27.1万人;规范管理高血压患者21.7万人,规范管理糖尿病患者4.48万人;管理重型精神疾病患者10007人,全部超过省定目标。
1、创新管理办法,提高服务能力。各地适应卫生计生机构融合的新形势,调整了基本公卫项目的领导组织,强化了基本公卫的管理,转变了绩效考核模式,促进基本公卫由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
2、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加强财务核算。各地将本级财政配套资金纳入预算并足额落实到位,基本建立起了稳定的项目配套经费保障机制,有效保障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12项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3、建立绩效考核,提升服务质量。根据基本公卫资金管理的新要求,各地能迅速建立起以绩效为依据,按实际工作量考核后下拨资金的模式。各地在项目执行中将40%左右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下沉至村卫生室,在考核基础上能将相应补助经费及时足额拨付至村卫生室,有效发挥了村卫生室的网底功能,调动了村医的工作积极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仍然薄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持续财政实偿机制尚未建立;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下降,发展后劲不足;村卫生室建设公有化率不高,
二是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基层全科医生、公共卫生业务骨干等急需人才匮乏;乡镇卫生院骨干人才流失;村卫生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年龄老化,队伍不稳定,养老保障未妥善解决,退出机制不健全。
三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质量有待持续改进,城乡居民对公共卫生服务的体验感不足,满意度不高。
三、“十三五”基层卫生工作发展规划思路
一、发展目标
总体目标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不断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基层综合服务能力,推动我市基层卫生事业得到快速发展。
二、“十三五”期间主要任务
(一)强化基层基础建设
1.“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创建活动达标率达到100%。根据省卫生计生委“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要求,全面提升全市乡镇卫生院的硬件条件、管理能力、技术水平和群众满意度,力争到2016年全市有30%的乡镇卫生院达到“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达标要求,到2020年,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全部达标。开展乡镇卫生院重点专科创建活动,到2020年,创建重点专科100个以上。
2.“五化”村卫生室达标率达到100%。继续开展“产权公有化,建设标准化,服务规范化,运行信息化,管理一体化”的“五化”村卫生室创建活动,到2016年底全市村卫生室全部达到“五化”标准。到2020年,达到全市村卫生室产权为政府、乡镇卫生院或村委会所有,必备设备全部装备齐全,乡村医生实现统一调配的更高要求。
3.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通过项目培训、“对口帮扶”等工程加强人才培养,提升基层卫生人员素质,增强基层卫生人员服务能力;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鼓励医学院校毕业生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工作;继续采取订单式定向培养中专生模式,以2年为一个周期,每年培训学员100人,补充乡村医生队伍。推进基层机构无学历人员转化培训,到2020年乡镇卫生院无学历人员全面完成。落实乡村医生各项补偿政策,持续提高乡村医生待遇水平。妥善解决乡村医生养老保障,到龄村医给予生活补助,在岗村医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二)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1.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坚持以政府举办为主,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准入、退出机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到2020年,实现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所有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0%以上的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由政府无偿提供业务用房。
2.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建活动。继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和“建设群众满意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十三五”期间全市6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甲A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
3.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涵建设。一是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强化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严格机构、人员、技术准入,完善社区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功能;积极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站一体化管理。二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配备标准原则上按每万名居民配备2—3名全科医师,全科医师与护士的比例达到l:l.5。通过岗位培训、转岗培训和规范化培训等多种途径建立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完善和落实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的政策,鼓励和引导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继续安排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岗人员进行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继续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负责人和医疗卫生人员培训,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三是转变社区卫生机构服务模式。继续开展社区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通过主动服务、上门服务,积极建立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责任医师团队”,推进社区医生签约服务,为辖区居民提供方便、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
(三)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严格按照规范要求,保质保量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进一步规范健康档案的建立、使用和管理流程,积极推进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2020年规范化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要达到90%以上。继续深入开展老年人、儿童和孕产妇等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继续加强健康教育,做好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等工作,提高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提高居民防病能力。
2.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加强资金管理。提高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对各项服务补助进行测算,合理确定各项服务补助水平,全面实行“购买服务”模式工作,经考核后根据服务量拨付资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工作积极性得到有效提升。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实行专账管理,专款专用、独立核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与绩效工资制度充分衔接。
3.大力开展人员培训和政策宣传。不断加强对基层卫生人员的技术培训,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培训纳入各项相关培训计划,提高基层卫生人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能,规范提供服务。进一步加大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宣传力度,城乡居民更加了解项目的服务内容和免费服务政策,群众的依从性和认可度得到明显提升。
4、推进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在中心城区推行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试点,提高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活力,提高基本公卫项目资金使用效率。
(四)举办基层“医养融合”试点
在县市城关和中心城区开展以医为主的医养融合试点,市中心城区至少举办5个试点,县市区城关至少举办1个试点,通过创新体制机制,转变服务模式,促进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之间的进一步有机结合、有效融合。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争取将基层卫生工作主要目标和指标纳入医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对主要指标设置年度目标,明确职责,合理配置公共资源,认真组织落实,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政府在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中的主导地位,建立更加稳定的基层卫生事业筹资和投入机制,维护基层卫生事业的公益性。
(三)规范监督管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监管,严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和技术服务项目的准入,进一步明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范围和内容。健全基层卫生服务技术操作规范、操作流程和工作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基层卫生服务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定期考核评估。强化监督,充分发挥城乡居民的监督作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良性发展。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采取多种方式,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广泛宣传发展基层卫生工作的重大意义和主要政策措施,提高群众的知晓率,让城乡居民了解基层卫生服务的性质和功能,引导城乡居民就近就医,形成全社会关心、扶持发展基层卫生工作的良好氛围。